自18世紀以來,歐洲人進入中國經商,中國瓷器的外銷市場大開,並在歐洲需求量激增。由於當時精瓷在歐洲供不應求,導致售價高昂,只有皇室貴族方能享用。因此,不少歐洲商人興起自行製瓷的念頭,無奈他們終只能仿製瓷器上的紋飾,高溫精瓷之法卻未能掌握。
基於這個原因,西方原意為了破解中國瓷器之謎,卻意外打開了這些如紀錄景德鎮製瓷外銷畫市場。香港海事博物館所收藏的這套34幅製瓷畫,不單描述景德鎮製瓷廠的情況,更詳細描繪了陶匠分工、官窰及外銷瓷器的製運、廣州洋商的活動、以及中國民間宗教。
1. 陶匠分工及製瓷準備
這組瓷畫開首是一幅官員抵達饒州府轄下的景德鎮的情景。自1728年起,清廷內務府始派官員到景德鎮駐廠監燒御瓷。
2. 製瓷工序
景德鎮環境得天獨厚,有利製瓷原料及成品的運輸,該地能夠發展製瓷工業,成為舉世知名的瓷都,全賴優良的船運系統將瓷石名高嶺土等原料、木柴燃燒、瓷器輸送往來。
3. 官窰及外銷瓷器的運送
景德鎮的片段以廣州商人離開為終結。其間分別有描述粵商在景德鎮的洞動,例如在代理人家中宴飲,以及在瓷器店催貨和換貨的情景。粵商離開景德鎮後的一段經歷亦繪影繪聲,他乘船穿越波濤洶湧的鄱陽湖,又攀山涉水材抵達廣東。
4. 廣州洋商的活動
外銷瓷經水陸兩路抵達廣州準備出口,而根據1759年清廷頒令,洋商在廣州的活動經嚴密監管,一切活動只准透過當地行商及傳譯進行。畫中所見之洋商正好代表廣州作為與洋通商的重要地位。
5. 發財與酬謝火神
景德鎮瓷業崇拜風火仙童賓。童賓為代窰工,傳說他投窰自焚以燒成龍缸。景德鎮每年祭祀風火仙師的餓式包括獻供及酬神戲。
壓軸畫面播繪廣州舉行的祭神典禮,充滿節日氣氛。除了身穿官服的商人欣賞酬神戲外,婦女及小孩也可參與。酬神戲向風火仙師酬謝神恩,感謝祂一年來的庇佑。
謹此紀念
謹以此網誌紀念以故收藏家陳淑貞女士。她一生醉心於鑑藏中國藝術,並長期支持香港海事博物館。她慷慨捐贈的本系列34幅繪畫,將延續她的好古敏求精神,推廣中國傳統的製瓷藝術。
本文內容及圖片出處
施君玉、梁珈璐、唐禮兒、袁康翹 (2015)。《陶冶之路 清代瓷器製運圖》。香港︰香港海事博物館。
#hkmmcollection#porcelainpainting #jingdez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