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圖像,想像和想像之所:大中華地區的二戰紀念碑

圖像,想像和想像之所:大中華地區的二戰紀念碑
圖像,想像和想像之所:大中華地區的二戰紀念碑

時間與地點

2021年11月28日 下午4:00 – 下午6:00

香港海事博物館

活動詳情

按此登記:

https://forms.gle/EXgSTXsGwrg6BuyU8

 

 

圖像,想像和想像之所:大中華地區的二戰紀念碑

語言:英語

 

 

講座内容:

 

合辦講座: 與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合辦,為《空間實踐:中國藝術史與視覺研究》書籍講座系列之一

 

潘律教授的《圖像,想像和想像之所:大中華地區的二戰紀念碑》探討了當代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的五個與二戰有關的紀念碑和公共紀念空間的案例。通過對紀念碑的研究,本書描繪出中國從過去延續至今的,有關民族、主權、現代主義和身分認同的爭議和衝突。

 

本講座著重分享本書中的第二章〈在標誌性圖像和(人造)廢墟之間:上海四行倉庫和二戰的視覺性在當代中國〉。作為象徵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頑強抵抗精神的重要戰場,淞滬抗戰(1937年8月至11月)中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的遺址-四行倉庫-的保護和修繕由於種種原因,一直備受忽視。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終於2015年九月開館。 本章將探討四行倉庫在視覺及其表現上出現的兩個方面的變化。首先,從建築角度上來說,館方在戰爭結束八十年後,按照當時記錄大樓外牆在激戰後留下的殘骸的照片,將這一廢墟進行了復原,而使紀念館成為當代中國紀念性場所中為數不多的“人造廢墟”。第二,四行倉庫從一座物理意義上的建築物,成為了一座戰爭紀念碑,它的圖像從戰後至今不斷地出現在油畫、攝影、電影作品之中。這些四行倉庫建築意象的視覺重現和複製,將流動中的戰爭視覺構建、戰爭宣傳以及中國民族主義的象徵性圖像緊密地連接在了一起。

 

 

講者簡介:

 

潘律,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副教授,曾任柏林工業大學訪問學者(2008年和2009年),哈佛燕京學院訪問學者(2011-2012年),福岡亞洲藝術博物館駐館研究員和柏林都市與藝術研究中心駐場藝術家(2016年),台北藝術大學訪問學者(2018年)。潘律著有三本專著:《看不見的覆寫城市: 柏林和上海的記憶、空間和現代性》(伯爾尼:Peter Lang,2016)、《公共空間的審美化:東亞城市的街頭視覺政治》(布里斯托:Intellect,2015),以及《圖像、想像和想像之所:大中華地區的二戰紀念碑》(新加坡:Palgrave Macmillan,2021)。

分享此活動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