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時代——中國外銷銀器之來歷與貿易
2017年11月21日至12月10日
是次展出的相片是從一個現正進行、有關記錄香港生活情懷的項目中精心挑選出來的。香港其中一個的主要特色是充滿活力的維多利亞港,及其延綿不絕的海岸線和島嶼。在這裡―在水一方,我們將找到香港生活寫照及其靈魂。
2017年6月29日 - 12月31日
《鯊魚與人類》為撼動人心的當代藝術展覽,由僑福藝動及香港海事博物館共同策展,並與國際非牟利組織野生救援(WildAid)攜手舉辦。
展覽旨於提高公衆對鯊魚保育的關注,傳播保護鯊魚對維持海洋生態系統平衡的決定性作用。鯊魚保育,刻不容緩。是次展覽展出36位國際當代知名藝術家作品,藉此增加公眾了解魚翅貿易的負面影響。展覽特色之一,為展品同時與香港海事博物館的常設館藏互為對話,開創先河地展示藝術與社會的關係,同時強調博物館、藝術家及公眾的社會責任。
是次展覽將於香港海事博物館館內、外舉行,為全球巡迴跨媒體展覽的第五站,曾於摩納哥、莫斯科、北京和新加坡舉行,備受好評。
請留意以下展品自9月11日起經已撤展:
2017年4月28日至10月8日
香港海事博物館長廊展廳
本展覽帶領觀眾深入海盜巢穴,以嶄新有趣的角度,探索張保仔等海盜的根據地,從而追蹤明代到清代南中國港口和沿海貿易路線的發展,進而剖析海盜與沿海經濟的關係。展覽焦點將以香港水域為中心,伸延至珠江三角洲和南中國海一帶。
明清之際中國海域海盜橫行,此展覽揭示了南中國海域的安全和造船技術的推動。事實上,海盜問題和造船技術發展互為影響,不單是造船技術為提高海上保安而得到改善,海盜的行事手法,亦為適應新式造船技術而改變。比如蒸汽船的出現,使海盜由過去直接攻擊商船轉為騎劫。
海盜定義或身份會因應時間、地點和文化而轉換。鄭芝龍和鄭成功在清政府眼中是海盜,但福建民眾奉兩位為民族英雄。張保仔妻子鄭一嫂,降清以後傳說於鴉片戰爭中擔任林則徐軍師。是次展覽藉著展出本館和香港藝術館珍藏,重點探究張保仔的傳奇故事。展品包括本館最新獲贈一幅有二百年歷史、描繪張保仔在赤鱲角和大嶼山以北東涌一帶,即新機場和迪士尼樂園附近大戰清兵的油畫,數碼動畫版《靖海全圖》重現清朝水師圍剿海盜的事蹟,還有樂高積木砌成的海盜大戰全景,以及親子互動的大型真人版桌上遊戲《張保仔傳說》。
2017年3月21日至4月1日
免費入場
國際知名的香港攝影師鲍皓昕於3月21日至4月1日在香港海事博物館的長廊展覽廳呈獻「上善若水」攝影展覽。透過展出以「水」為題的作品,與參觀者一同領悟道家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