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納乾坤:從天圓地方到寰宇天下》專題展覽
2019年12月18日 至 2020年3月15日
乾坤是《易經》上的卦名,亦代表「天地」。中國在探索「天地」的漫長過程中,漸漸改變了對所處世界的認知。明清時期,西方傳教士帶來科學和地圖測繪等知識,更對中國的思想觀念和科學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而在同一時期,中國的地理輿圖和典籍,亦得以流傳至日本及歐洲等地,促進了中外文化和知識的交流,也豐富了世界對中國的認識。
地圖和古籍不但紀錄了真實的歷史,也反映了當時的人文思想和文化傳遞。香港海事博物館希望藉著是次地圖及古籍展覽,展示中國航海及地圖測繪的發展史,從而探究中國的世界觀和科學的演變,以及十九至二十世紀早期現代化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是次展覽由香港海事博物館主辦,香港科技大學李兆基圖書館和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協辦,並得到華潤集團為主要贊助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民政事務局支持。博物館董事局委員譚廣濂先生及馮錦榮教授亦擔任展覽的客席策展人。展覽主要分為四個部分,分別介紹中西航海及製圖發展史、傳統中國地圖測繪、明清時期中外地圖史上的相遇、以及中國地區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和香港的製圖歷史。展品包括約八十幅珍貴地圖和海圖、五十套清末民初的書籍和多種不同的地圖測繪儀器等。展品除了主、協辦機構藏品外,還包括香港科學館、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及個人藏家借出藏品,部分展品更是首次展出。另外,梵蒂岡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湖南省博物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日本長崎常盤歷史資料館、英國海道測量部及香港海事處等亦提供重要的電子版地圖。透過這些珍貴的展品,參觀者不但可全面地了解中國地圖測繪的文化及歷史,還可欣賞地圖的獨特藝術色彩。
花旗飄洋-1784至1900年遠航來華的美國商人
國泰航空公司
韓禮士基金會
何安達、陳淑貞伉儷
嘉柏集團
現代貨箱碼頭有限公司
萬利輪船有限公司
奇術揚洛根律師行
美國船東互保協會
|
冠名贊助
白金贊助
金贊助
金贊助
金贊助
金贊助
銀贊助
銀贊助
|
特別鳴謝:
美國駐港澳總領事館
香港海事博物館信託基金會
《東西匯流—十三至十八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展覽
2018年8月14日至11月11日
(展覽圖錄請按此)
《東西匯流──十三至十八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展覽為香港海事博物館主辦、廣東省博物館合辦、廣東省文化廳及香港民政事務局支持,太古集團慈善信託基金贊助的暑期重點呈獻。展覽選取公元十三至十八世紀,即中國南宋至清初這一獨特歷史時段,從商品貿易、宗教發展、文化交流、古代史跡和水下考古等多方面內容,展現中國,尤其是南海沿岸的海上絲綢之路發展過程,及其在促進全球化進程中的角色與貢獻。展覽以2017年國家文物局策劃、廣東省博物館與德國漢堡海事博物館承辦,於德國漢堡國際海事博物館及意大利羅馬威尼斯宮展出的展覽為基礎,重新規劃策展,結合香港和廣東「南海I號」的最新水下考古發現,為香港公眾介紹「香港視角」的海上絲綢之路。
是次展覽分為「絲路源流」、「海圖攬勝」、「經濟大海」、「沉船遺珍」及「海洋文明」五大部分。其中,「絲路源流」篇主要介紹全球海上絲綢之路的內涵、發展和重要航路。「海圖攬勝」篇則介紹歷代地圖與海圖透露的航海知識和東西航線路的發展。「經濟大海」篇重點詮釋在全球化進程中,海上商品貿易中代表「香」的茶葉、藥材及香料;代表「美」的瓷器、絲綢和代表「礦」的金銀、寶石等重要交易商品,是如何推動全球經濟發展。「沉船遺珍」篇介紹了廣東最新出水文物,包括「南海I號」、「南澳I號」,及香港宋代船錨與香港在海上絲綢之路的角色。「海洋文明」篇則展示了伊斯蘭教、印度教和基督教等宗教在中國留下的遺跡、文物,探討其對中國文化內涵產生的影響。並介紹東西方之間通過商旅、使節、傳教士等人員往來,構建出的科技、信仰和文化的交流,把早期的東學西傳和西學東漸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進行重新審視。
造船熱忱
2018年11月18日至2019年3月31日